你觉得《大秦帝国之纵横》中的情节买椟还珠了吗?

 2023-07-13 14:03:56 西瓜影视

作为这样一部自认为严肃的历史剧,忽视了对当时社会风貌的刻画,几乎就等同于铲除了人物性格成长的社会土壤,使人物失去了精神根基。何谓精神根基?自己的内在性格、外在身份交互作用,又经当时社会环境影响而形成的为人处世法则:身为君王、策士、将军或者后妃,可以拥有自己的个性,但这个性绝不能违背自己的社会身份,否则必定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同时,个性之中还应有符合当时社会风貌的共性,如此才具有典型意义,如此才符合艺术形象塑造的法则,如此才能给观众以审美体验。

  《裂变》其所以能引起广泛共鸣,正是因为它所塑造的人物,无不深深植根于当时“救亡图存”的社会土壤中:青山的忍辱负重、诚心求贤是为了救亡图存,松柏的犀利肃杀、冷酷无情是为了救亡图存,白圣母甘当小三是为了救亡图存,虔叔隐忍了那么多年是为了不破坏救亡图存,老太师努力活下去同样是为了救亡图存,只不过他所认为正确的方式和其他人不一样……

  这,就叫个性之中的共性,就叫精神根基。

  反过来再看《纵横》,这部剧自我标榜的“接地气”,接的其实是今人而不是古人的“地气”,也许“秦国版《甄嬛传》”还真就是对这部剧的精神风貌一个最好的总结。也正是因此,它恰恰失去了这种精神根基,以至于剧中角色一个个都是无本之木,行为缺少令人信服的逻辑。惠文王也好,张仪也好,公孙衍也好,他们在剧中的表现,都没有让观众明白,他们“为什么会是这样”;或者在当时的情况下,以他们的身份地位见识眼光本应有更好的选择,却为什么偏偏这样做;为什么这样做和他们的身份、未来命运并不相符,更遑论是否是当时社会风貌的典型体现。  篇幅有限,没精力也没兴趣挨个点评主要角色,只集中说说惠文王。这个人物是目前大家诟病最多的,主要观点是此人在剧中嬉皮笑脸、轻浮张狂,基本是一个浪荡子弟的形象,完全没有人们惯常想象中君王的威严,个人姑且不对此作评价,只讲讲这个角色的性格和作为之间存在的难以自圆其说之处。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电视剧开头的第一场重头戏就是徐州相王。其实了解战国的人应该都明白,“称王”只是一个宣告自己争霸决心的标志,对于国力的提升没有实际意义,历史上的赵武灵王就是因为明白这点,所以不仅没有称王,反而甘愿把自己的称号降格,这才是高明的表现;如果实力不够还硬要称王,只能说明这个君王是庸主,魏惠王就是这样。假如惠文王明白自己的国家还不具有压倒性的优势,明白自己当前比称王更紧迫的任务是铲除复辟贵族,那么对他来说,理智的选择一定是学赵武灵王,而不是当魏惠王。

  然而剧中的惠文王做了什么?在遭到刺客层层劫杀、险些丧命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去参加这场称王大典,有什么意义?是一个明君应该做出的决定么?亲你不觉得很不值吗亲?如果你果然遇刺身亡,秦国是不是会因此大乱?那你作为君王,即使已经死了,是不是仍要为此承担责任?是不是要饱受后世唾骂?你还是不是那个历史上功绩几乎可以与孝公并列的秦惠文王?

  不要说什么“毕竟是死里逃生”了,也不要说什么公子虔后来有提醒,你压根就不应该动这个称王的念头。

  这,就是矛盾所在。

……只要它前面,不加上《大秦帝国》这四个字。

  而这,也恰恰是许多《裂变》粉和原著党们不能容忍的地方。  何以如此?《纵横》粉们每谈及此,大多认为这些批评者都是原教旨主义者,《裂变》是脱离现实的作品,青山松柏白圣母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大全;《纵横》才接地气,嬉皮笑脸的惠文王、“精明乖滑”的秀才版张仪、整天争风吃醋的惠文后与宣太后才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对这些看法我表示充分理解,许多年前刚接触《大秦帝国》的时候,我的审美品位也停留在这个层次,事实上这也正是如今这个社会大多数人的观点。但理解不代表认同,在此提一提我的个人看法。

  在我看来,作为分别“还原”和“颠覆”了《大秦帝国》原著的两部作品,《裂变》的成功之处,正是《纵横》的失败之处。成功者何?《裂变》基本还原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失败者何?正在于《纵横》既不了解、也不去追求这种社会风貌的还原。

  当时的社会风貌为何?“凡有血气,皆有争心”——身处“大争之世,多事之时”的连绵战争岁月,时刻都要面对着生死存亡的考验,当时先民们的精神面貌,和如今承平日久的我们是完全不一样的:如今谁都知道生命可贵,可那时的人们却只为一句侮辱就可以杀人或者自杀;如今大部分人都觉得安稳过日子是最大的幸福,可那时的许多人却向往“生当为五鼎食”的建功立业,为此“死当就五鼎烹”也在所不惜;如今的人大多讲究“三思而后行”,可那时的人们只要对方一席话合乎心意,当即就是“吾以国从”;如今许多人都以为擅长阴谋诡计才是真正的智慧,可在那时的人们眼中,这些都是不值一提的下三滥伎俩;如今的男女也许滚床单很容易结婚很难,可那时的人们钻树林更容易,而一夜之后便是一辈子不离不弃……也许不少人会觉得时代既然如此遥远,你又怎么证明这些不是你自己的YY,但事实上它们却都闪烁在当时各种史料的缝隙之间,只要你用心去了解,用脑子把它们拼成一副完整的图画。

  正是因此,既然标榜自己“尊重历史”,那么首当其冲要尊重的,便是当时的社会风貌,至于服装道具是否有问题,剧情发展是否与史料记载吻合,张仪是与苏秦还是公孙衍对抗,公子华是男的还是女的,公子疾是宗室还是真的姓樗里,这些都没必要细究;可《纵横》所做的却刚好相反:在这些细枝末节上颇下功夫,而对真正重要的任务——还原当时的社会风貌,却做得并不合格,完全可以说是舍本逐末。

  买椟还珠,此之谓也。

当看到《纵横》已经打出“秦国版《甄嬛传》”的宣传语时,我和我看原著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大家千万不要以为我是《纵横》黑,作为一个品(chui)位(mao)高(qiu)雅(ci)的人,我认为《纵横》可以打70分;与之相对,《王的盛宴》也就40分,《楚汉传奇》、《新三国》20分,于妈脑残剧0分,桐棒棒的“大造谣”负分滚粗,附赠一句“造谣一时爽,全家火葬场”走好不送,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我至少不是故意来拉仇恨的。  我对该剧的总体意见是,这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作品(当然,这是废话),“瑜”是指,它在近年来的海量烂剧中,制作态度难得算得上认真的正剧;“瑕”则可以从这句宣传语看出来,所以我对该剧的评语正是标题的八个字:买椟还珠,南辕北辙。

  何谓买椟还珠?由于没有眼光、取舍不当,结果明明投入了许多,却只得到了很小回报,而事实上本可收获巨大,《纵横》给我的感觉正是如此。不可否认,从剧集来看,制作方算得上下功夫,服装道具礼仪等方面不是没有瑕疵和穿越之处,但比起《楚汉传奇》里那位扛鼎的妹子,比起《新三国》里的“叉出去”、“主子爷”,至少没有差劲到令人发指的地步;片尾曲如果不和这部剧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请想想我为什么这样说),也可以算得上动听;而即使是被许多人广为诟病的剧情,如果和其他那些只能用“作孽 作死”来评价的烂剧相比,这部片子的三观总算大体端正,假如纯粹用娱乐的心态来看,《纵横》完全可以算是一部不错的历史剧……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