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交响乐配乐怎么录?

 2023-08-10 06:51:23 西瓜影视

录音方面讲的很全面细致。我就说说作曲和音乐编辑这边要做什么。其实以下大部分工作都是由“音乐编辑”来完成的。首先当然是准备乐谱。和交响乐队现场演出大同小异。要说不同那就是乐谱要写清楚,字号大一些。每个小节都要有小节号,而且要十分清楚。电影音乐录音乐手都是现场视奏,曲子之前一般别说没练过,见都没见过。所以一定要所有的东西都写清楚:连线,表情记号,力度记号以及必要简洁的文字说明。拍号要放大。好莱坞有专门的打谱公司,可以雇佣他们来做乐谱。然后就是音画同步的技术。好莱坞的电影音乐录音有三大派别,分别由三大鼻祖Alfred Newman, Max Steiner和Erich Wolfgang Korngold首创。Erich Wolfgang Korngold:完全依赖时钟。指挥看着墙上的表和对面的影片指挥乐队。这种方式对指挥和乐队的要求非常高。我们知道Korngold是大作曲家Richard Strauss的得意关门弟子,神童一枚。11岁便完成小交响曲并公演。这种Bug级人物的办法适用范围不是很广。Alfred Newman体系:又叫Punches and Streamers(孔和条)体系。原理是音乐编辑在胶片上需要音画同步的那一格挖一个洞,然后在该格之前的胶片上挖对角线。横跨48格(2秒)或者72格(3秒)。得到的结果是,一条白色竖线在需要同步的那一画之前2秒或3秒出现在画面左侧,并且向右侧移动。只会在看到这一个竖条的时候就知道要准备下一个Hit了。

这个问题涵盖面比较广哈,在今天,国内外的电影音乐制作和录音方式逐渐靠拢,已经不像之前那样有着巨大的差距。这个可以从近些年的某些国产电影配乐中得到体现,而外国来看呢,欧洲文艺片基本保持相当不错的水准。美国片随着流水线化的创作模式, 音乐艺术水准有所下降,但与影片本身的粘合度确在不断加强。制作方式上国内外虽不像之前那样不同,可却也有一些差距。这些因素有些是人为的,有些的确是和预算有些关系。一个电影中,所有部门的工作都很重要,国内已经逐渐接受了在舞美,道具,布景,甚至是服装上的巨大花销。而对于配乐这一块依然相对缺乏重视。原因可能是:看得见的东西花钱多少质感的区别比较显而易见。音乐作为相对抽象的艺术,理解起来比视觉难度更高,很多人无法直观的判断这个钱花的值不值。由于国内电影音乐预算曾经长期在几万块到十几万之间徘徊,很多有才能的音乐人并不屑于去制作电影音乐,导致行业内的作者水平参差不齐。甚至有些国内大制作的电影配乐是由一些学校刚毕业的孩子来完成的。早些时候,为了能把某些有获奖可能的配乐做好,有些作曲家在项目结束时甚至是亏钱的,这导致了品质的不可持续性,毕竟作曲家也要吃饭买房虽然最近几年电影配乐的预算有了一些提高,可最高预算的音乐往往流向了好莱坞和日本的作曲家,对于行业内部并没有实质的推动力。而外国作曲家由于文化的隔膜和沟通不畅,也鲜有出色的发挥。

录音的方法有各种,有效果优先的有省钱优先的,不过不管怎么样省钱是肯定要被考虑的…尤其是indie或者low budget feature,那音乐成本压缩得真是醉了,我们做的budget练习目标就是把预算10 mil pound的low budget feature film的音乐预算直接压到只有25K。一千万总预算只给两万五,你说坑不?至于麦克摆放嘛,肯定是要分乐器的,要不然一团一起录进去后面想做点手脚把某个弹错的二逼盖住都难…除此之外,为了省钱还经常用overdub和doubling,doubling的意思就是举个例子:一段巨辉煌的音乐,那弦乐队至少要14-12-10-8-6的编制才能有效果吧,可是剧组穷啊没钱啊只请得起3-3-2-2-1乍办呢?那就给每个乐手加10%的overdub fee,然后录好几遍,并在一起,加点reverb…就是这么磕碜!(当然如果要更省钱的话还能用sample来doubling,但效果会打点折扣…)overdub更磕碜,请不起足够的人只好录一点点然后拿软件做(或者去压迫学生狗录)然后拼在一起。有多磕碜?磕碜到高大上的腐国用法律禁止overdub。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