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高晓松的语录反驳的人那么少,甚至被奉为经典?

 2023-08-14 04:15:55 西瓜影视

高晓松出生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是清华大学学子;他的妈妈是大才女,中西建筑融会贯通,家学渊源,很会画画;还与梁思成林徽因两先生做过邻居。

大三那年高晓松发现自己不适合当科学家,于是毅然从清华退学,进入学习电影。从这一点就觉得高晓松是个牛人,毕竟顶级学府多少人挤破头想进,他却想不读就不读。没有资本,没有想法的人肯定做不到。就比如比尔·盖茨从哈佛退学一样。

近年来,高晓松的语录越来越受到追捧,反驳的人也少,反而引起很多人的共鸣,甚至被奉为经典。我想这跟高晓松的高智商、高情商分不开。高晓松是娱乐圈公认的才华横溢、满腹诗书的人。他在《晓松奇谈》《奇葩说》里的言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高晓松也创造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歌曲,歌词都能唱到人的心里。比如《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同桌的你》《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等。

我们先来品一下高晓松的部分语录。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一百个“我爱你”难换一句“我爱过你”。前者让人笑,但不一定真;后者让人哭,但是真情。”

“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就各奔东西!”

“最熟悉你我的街,已是人去夕阳的斜。”

“于是从隋朝开始,正式有了科举制度。从此,中国就进入了一个上千年来选官相对公平的阶段。今天那么多人说高考不好,其实你也想不出比高考更好的制度,总不能退回到“举孝廉”,谁孝顺谁上大学,也不能退回到九品中正制,谁家世好,谁上大学。所以高考还算基本公平,科举也是。”

“美国的整套制度,不是大家洗脑统一思想,认为民主好、自由好、平等好,而是大家来博弈。其实民主、自由和平等这三样东西是矛盾的。平等就会限制自由,民主肯定是会破坏平等。”

“如果你追问真相,你就会认清恐惧不是爱,依赖不是爱,嫉妒不是爱,占有控制不是爱,责任义务不是爱,自叹自怜不是爱,不被人爱的痛苦不是爱。爱不是恨的另外一面,正如谦卑不是虚荣的反面一样。”

高晓松的话没有用华丽辞藻堆砌,就是很有逻辑,很有情怀,而且经历过成长的人更能体会。他的真性情也是大家喜欢他的原因。

一个可能是被高晓松身上的光环所吸引,

另一个可能就是高晓松说的其实是有几分道理的。

我高中的时候也很迷高晓松刘同卢思浩这些人,我喜欢他们写的那些励志文学,因为从他们的文字就能够找到力量,是那种无所畏惧的力量。

就是这个世界再黑暗也要坚持自己,他们在书里或者是在节目上,所说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梦想信念坚持,这些词语对于高中生来说实在是太吸引人了。

可是我越长大就越明白,那些励志文学看的越多就越容易颓废,因为你好像在那些文字中已经过完了一生,于是就变得并不想去奋斗了。

像高晓松说的那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高考之前我也是深信不疑的,我以为熬过了高考我的人生就会比以前好的多。

但事实上并不是那样的,上大学时候甚至还不如高中之前呢,可能是自身的原因,也可能是周围大环境的原因,身上那股勇气和闯劲都没了。

看奇葩说的时候,高晓松曾经说过,就是要狠踹生活。是的!他当然有狠踹生活的资本,他们家父母外公外婆基本上全都是高级知识分子。

但是这世界上更多的是普通人,她们的父母很可能是工薪阶层,是农民,是环卫工。他们有的时候念完大学已经费劲全力了,就找了个工作草草的过一生,压根儿就没有和生活对抗的资本。

我承认高晓松说的话是会激励人的,但是我们不也得根据自己的自身情况嘛,如果说连吃饭都费劲还要辞职去环游世界的话,那高晓松对你来说可能并无意义。

在他的语录里,你既能看到成熟世故,也能感受到一个油腻中年大叔的情怀。

高晓松是真的有才华,和很多沽名钓誉的作家比起来,他更真实也更坦诚。在这样一个四十多岁正处于中年危机的摇滚老人身上,你依然可以看到他的赤子之心。

高晓松是很多七零后八零后的青春,但现在的年轻人在听到《同桌的你》这样的歌的时候还是不会因为它老了而觉得它过时,它依然可以给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带来别样的感动。毕竟但凡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谁这辈子还没有个同桌呀。

他说的话也有道理,“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其实没太懂这句话的意思,但你就是觉得它非常适合用来做QQ签名,因为念起来格外地高大上。

高晓松的很多情怀没有过他那样阅历的人其实很难懂,但他好像总是能打到你身上的某个点。这个点有可能是你不愿意面对的,也有可能是你已经遗忘了的。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