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是网络时代的道德绑架吗?

 2023-09-21 23:35:34 西瓜影视

陈凯歌是个什么样的导演?在我印象中,毫不夸张地说,他就是中国电影界的“神神”。具体情景是这样的,大家伙儿在暗夜中打着火把,围着一个瞎眼老艺人,那老人张口就来“古时候有英雄,名叫夸父,追日头五百年,渴死海边……”这老人就这么孤独地唱着,你可以说自己没听懂,但不能说你没被这样的人所感染。

这就是陈凯歌,那个像极了《边说边唱》中要弹断一千根弦的盲眼艺人。与其说陈凯歌一直在拍别人的故事,倒不如说他一直在拍他自己,亦或在拍自己在这个时代的所思所想。在十年文革刚结束的1980年代,他用自己的电影表达了一代人的迷惘。《黄土地》中的翠巧,《孩子王》中的老杆,《大阅兵》中的吕纯,所代表的正是处于社会转型期当代中国人的社会迷思。过去的路走错了,可将来的路又该如何走,你要冲破体制,但又要靠体制生存。刚跨过了1980年代的槛儿,在1991年,他拍出了《边说边唱》,陈凯歌延续了他过去十年的思考,并用此片给第五代的菁英化思考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陈凯歌作不了伯格曼和塔可夫斯基,这一点他很清楚。他无法一如既往地作菁英化思考以及用影像来表达自己的哲学人生思考。在中国不允许伯格曼的出现,要作伯格曼牺牲太大了。但1980年代是个例外,所有中国人都在思考理想与现实,体制与个体,过去与未来,陈凯歌拍出了那个年代中国人的所思所想。把大家全给震了。他的影像随着社会的变化而改变,90年代的社会空气使得《霸王别姬》《荆柯刺秦》应时而出,而到了2000年,也正是《无极》该登场的时候了。由此陈凯歌遭遇了网络暴力,他深知,时代变了。人要混得开就要随着时代而变,时代堕落了,张艺谋也跟着堕落,于是人家吃香喝辣,要作伯格曼?伯格曼如果在现在的中国,那是死路一条。

《梅兰芳》和《赵氏孤儿》完全可以看作一个找不着北的陈凯歌的胡乱探索。陈凯歌找不着北不是一时半会儿了。他太自傲,情感仍然悬在半空,俯瞰苍生,而脚却深陷烂泥。在近几年的影片中,陈凯歌的电影在思想上与当代脱节,他过去电影虽说都是讲古代故事,但其中的人文思考无疑都反映了当代人的迷思。而《梅兰芳》和《赵氏孤儿》却失去了对当代人命运的思考,于是他败了。说了那么多,终于说到《搜索》了,你要问陈凯歌这会儿找着北了吗?我感觉,有那么点意思了。

《搜索》中叶蓝秋跟那个虐猫女极其相似,或者说叶蓝秋就是跟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一个普通人遇到点憋屈的事儿,撒个泼儿,这事也常见,但我们不能以此就判定一个人的好坏。以一点波及一面,然后给每个人划阶级,小三、富二代就一定是坏人?将穷人划成工农兵,将富人划成帝富反坏右,这种简单粗暴的划分方式正是文革遗毒,我不想提文革,但这跟文革在本质上没多大区别。每一个人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犯错的人进行道德批判。“让座事件”是我们生活中经常见到的道德绑架事例。陈凯歌以这种最习以为常的小事来向我们说明道德的可怕。

中国人喜欢作表面文章,而“道德”正是国人粉饰得最为亮丽的一面墙。由于政府的宣传,国人终于也开始让座了,而让座正可以体现本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成就,以此就可以说明我们的精神文明明显提高了。而让座,不但可以成为一个国家的道德标榜,亦可成为个人的道德指标。正如你在母亲节对你妈说一声我爱你,好像你就是孝子了一样,于是我们的道德衡量变得标签化,简单化。于是过去闯红灯的现在仍照闯,随地吐痰的还不是照吐,大声喧哗随便扰民的也没见减少,可只有一样,大家都开始让座了。就像可笑的应试教育一样,“让座”是一道“道德”必考题,你答对了就是好学生,就有道德,没答对,当然就没道德。如果以“让座”当做试题,我们国人的道德成绩确实是提高了,可为什么我们现在看见老人摔倒了,却不扶了呢?过去可不是这样呀。有点智商的就看得出来,国人比过去更缺德了,缺德到什么程度,已缺德到丧失人性了。你可以在三聚氢铵里加奶粉,你可以用皮鞋做胶囊,你可以将伤者轧死,你还可以强迫人流……我一再说,这些个烂事儿已经跟道德没什么关系了,这无关道德,而有关人性。道德是个中性词,一个人缺德造成不了太大的社会危害,而这些个烂事儿,不是缺德,而是没有人性。当国民普遍没有人性的情况下,你们淫媒还整天搞些感动中国之类的道德圣人来感化众生。我们先别作一个有道德的人,最基础的,我们先找回人性,别老在那儿人吃人还满口的仁义道德就行了。

从表面上看起来,《搜索》是一个冯小刚式的时装片,但骨子里其实不然。由《搜索》看来,陈凯歌终于开始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并把自己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体现在当代影像之中。与其说这是陈凯歌的转型,倒不如说这是他的一次精神回归。

拍时装片太难,现实故事中的指涉往往跟现有国家规则相违背,搞不好容易被烫着。但如果人物披着古人的外衣倒可以更好地借古人的酒浇今人的块垒。看看现在的中国电影,故事如此贫乏,但我们现实发生的事儿却比电影好看得多。这一点芦苇看到了,陈凯歌不可能看不到。所以《搜索》的故事虽说反映了当代人的生活,但在我看来还远没有真实的故事精彩。

还记得近几年发生的网络暴力事件吗?从最早的虐猫女到最近的郭美美,社会新闻已离不开网络的参与。而我们每一个人也都参与其中,我们一方面成为了新闻的制造者及参与者,但更多的,我们不但是施暴者,也是受害者。《搜索》的故事跟当年的虐猫事件很像,一段虐猫视频在网上疯传,引起了网民的公愤,于是网民们开始人肉,并最终查出了那个女人的底细,之后央视《新闻调查》介入进行报道,才知道所谓的虐猫女人,其实就是一个跟我们一样极其普通的人,甚至她还是一个寡言勤勉的护士,她有她的生活困扰,也有我们的喜怒哀乐。郭美美事件亦是如此,我们见识了网络的力量,每个人的参与和围观致使整个事件无限波及,于是我们都成为浪潮中的乌合之众,而事件的发展最终也无法控制地坏下去。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