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能在某种程度上替代阅读书籍吗?

 2023-12-07 05:29:54 西瓜影视

    在我看来,看电影只是一种休闲的形式,是不能替代阅读书籍的。而阅读,却能净化人的心灵,引发人的思考。看电影在很多时候都是不能替代阅读书籍的,因为电影中,演员的演技再好,都不能将书中那些传神的语句表达的到位。

    记得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读辛夷坞的小说。她写的那些小说,几乎都读完了。读完之后,简直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那时候,读她的小说,引起了我的很多思考。她的一系列的小说中,人物关系都是有联系的,在其他小说中是配角的人物,可能在其他的小说中又摇身一变成为主角了。

    以前我是很少读那些小说的,但是读辛夷坞的小说时,我就在想,一个人的小说为什么能写的如此传神,而且在人物的线索上,是如何能够衔接的那么自然的。

    再者,一个作家,得有什么样的阅历,才能看懂人心,写得出世间百态。后来,在得知她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将要由赵薇导演的时候,内心很是激动。电影放映的时候,先在家里看了一遍枪版的,但是看的不过瘾,总觉得不是自己想的。后来又跟朋友到电影院看了一遍,但是真的就只能用失望来形容吧。

    电影中的人设与自己的预期差距太大了,除了对里面包贝尔的演技相当满意,其他人,不管有多么的大牌,给人的感觉总是那么不到位,跟自己希望的角色相差太大。而且电影中,有很多书中描述心理感想,通过电影是很难表现出来的。

    所以,我觉得看电影和阅读书籍,绝对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体验。特别是一些比较优秀的书籍,是很难通过电影传神的表现出来的。另外,还有我过古时候,那些优美经典的诗词歌赋,也是很难通过画面来展现的。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好像是在跟作者对话,而看电影是肯定不会有这种对话的。也有人说,读一个人的书,就好像是在背后偷窥一个人的生活一般。而看电影,只是一种娱乐的形式而已。电影给我们的是视觉上的冲击,而阅读给我们的却是心灵上的冲击。我们会对电影中的某些场景感同身受,但是对于人物的深刻刻画,还是读书来的过瘾,来的痛快。

    电影因为需要,会将书中很多场景都简化,而简化的很多,也许是书中的灵魂。所以说,无论如何,阅读书籍都是不能用看电影来代替的。

不能。首先,大多数的电影都是不如书籍的,为什么说大多数,因为人的感受力的不同。有的人看不懂这本书,但看电影时就会有很大的感悟,那么这个时候电影对于这个人来说就比书籍更具营养。如果非要说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书籍,那也一定是很小很小的一种程度。那么为什么电影不可以代替书籍?做以下几种解释。

  1,电影的概括性。就算电影和书籍讲述的是同一个故事,同样的角色,电影和书籍带给人的感触都是不尽相同的。电影像是书籍的一个概括,其实不仅仅是电影,电视剧也是同样的道理。

拿《平凡的世界》举例子,路遥笔下的《平凡的世界》里,我们会随着他笔下的人物的活动同时经历着心理上相同的活动,我们把书中的主人公幻化成自己。当读到孙少平坎坷的道路和坚强的意志,我们的心与他的心是连着的,而在电视剧中是不会有这种效果的。

为什么呢?因为电影的概括性,一个电影看下来最多耗时两个多小时,而一本书则需要你慢慢的去品味阅读,两者的感触和收获当然不会相同。

2,电影中明星所饰演的角色与你印象中的角色的差异性。我们经常会看一部电影后,在心里暗暗的觉得少了点什么。原因之一,就是电影的“概括性”,第二个就是这条所谓的“差异性”。

首先,明星们对他们自己所饰演的角色会有自己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之上,他们才能够去饰演这个角色。然而我们都听过一句话“一千个人有一千个红楼梦”,这表示着我们每个人在阅读完一本书之后,无论是对这本书还是对作者笔下的角色都有自己的主观印象,且每个人都是不相同的。

  明星们对自己所饰演的角色的认识,不同于你。你在电影上看到这个人就可能不同于你在书本里看到的这个人。在眼下的娱乐圈中,很少能够有人能够从多方面多层次的诠释出一个丰厚的人物。

3,电影是书籍的演化。可以这样说,没有文字就没有电影。思想是文字的倾诉,电影是文字的体现,而在这一过程之中,思想是文字的前提,文字是电影等各种艺术表达形式的前提。且这种过程带给人的感受是递减的,一个人永远无法把他想说的完全而又通透的表达出来,同样的,电影也无法完全的诠释一本书。

不能。

电影是第八艺术,电影的发明给人类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影响,但认真思考会发现,电影真的替代不了书籍。

很多电影都是改编自书籍的,而分别看了电影和书籍后会发现,剧本已经有了修改的痕迹,人物性格有了微妙的变化,因为都加入了导演的性格色彩和爱好,已经演员的表演技巧。这一切,导致看电影的体验,不同于阅读书籍的体验。

例如我很喜欢的电影《面纱》就改编自毛姆的小说《彩色的面纱》。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我都看过不止一遍,也都非常喜欢,但我也发现了他们的不同。

在小说里,最后费因医生到死,都没有和凯蒂和好,也没有真的原谅她。或者说,不是没有原来凯蒂,而是没有原谅自己。临死前,他说,死的却是狗。他把自己比喻为那只咬伤了主人后死去的狗。小说到此截然而止,有点突兀,有点猝不及防,有点不甘心,难道就这样阴阳两隔了?是的。

即使是最后,凯蒂也没有爱上费因,但她感受到了费因对她的爱,这就够了。

而电影里,导演明显温情了很多。他让凯蒂在桂林逐渐爱上了费因,让他们和好,让他们突然有了很多温情的记忆,好让凯蒂在以后的人生里慢慢回忆。

如果只看电影而不读小说,很多人可能没法单单从台词感受到原著作者毛姆的特色——刻薄,对女性苛刻到仇视。是的,因为电影太温情,也太柔和,太没有棱角了。

所以,电影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没法取代阅读书籍。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