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情况下「老百姓」是比「纳税人」和「公民」更贴切的。不能盲目地、不看情况地随意替换。除此之外,在三者能自由替换的情况下,为何大多数媒体不爱用「公民」呢?
我们先来看一看媒体到底多不爱在国内新闻中用「公民」二字:我用Google搜索了一下「老百姓」,前30条全部都是国内新闻。我又往后翻了翻,在第41条的时候看到了「希腊危机:希腊老百姓如何藏钱?」。
我又搜索了一下「公民」,三十条中居然只有两条是国内新闻,11条是以「中国公民在XX国」开头的,剩下的都是国外新闻。难道中国居民只有在国外的时候才是公民?老百姓,字面意思是一百个姓氏,引申为普通人/平民,和官员/政府是对立的。在历年你/我/他国的宣传中,百姓是作为政府同情、怜爱的弱小的存在。政府出台新政策了?老百姓拍手叫好。油价又涨了?老百姓表示影响不大。股市崩盘了?政府救老百姓来啦!现代意义的、基于平等原则的公民和居民/老百姓是不同的。公民是拥有公民自由,是有包括人参自由、黄芪自由、党参自.......人身自由、言论自由、出版集会自由、宗教自由等权利的。政府为公民服务,公民投政府的票,这是天经地义。公民不需要对政府感恩戴德,而是政府的讨好对象。你不讨好公民,公民就把你搞下台。强调公民概念,会导致(已被举报,已删除敏感言论)的。所以媒体在这方面,是不敢(已被举报,已删除敏感言论)。纳税人这个概念,强调的则是政府资金的来源。也就是说,政府花的钱不是爷爷好心自掏腰包为民着想去花的,而是纳税人给的。政府用公款办公事,纳税人是不需要感谢他的。官员是吃那纳税人的饭,给纳税人服务的。同理,强调纳税人这个概念。
你知道老百姓、公民和人民的区别吗?老百姓,属于农耕时代的词汇。人民,这个词非常有趣:首先,和老百姓一样,它是个群体:从来没有单个的人民,你不能跑去跟人说“我是个人民”。比如,朱时茂的小品台词:“我代表人民枪毙你!”,比如老样板戏里,“你妄图跟人民为敌!”这里的人民,就不再是个体,而是一个非常巨大的群体,在通常情况下,「老百姓」是「居民」的一种委婉说法。而因为居民、公民、纳税人在很多情况下的身份的重合性,三者通常是可以随意替换的。但是在某些特殊的语境下,使用「纳税人」或者「公民」代替「老百姓」会整出很多令人疑惑不已的语句和标题:以下是我在Google上以「老百姓」作为关键词,进行新闻查找之后将新闻标题中「老百姓」换成另外两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