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子弹飞》是怎么通过广电总局的审核的?

 2024-01-13 08:35:18 西瓜影视

姜文很聪明,他把握着电影的节奏,在你每次感觉有点可以的时候立马给你另一个高潮,让你立马忘了刚才琢磨的事,比如门口告示贴张麻子画像,画的其实是朱元璋,为什么要画这个,想想历史上谁的经历最像朱元璋就知道。观众看了,正在琢磨画的是谁有点眼熟的时候小六子问说怎么把你画成这样?……越不像越安全! 抖了机灵,观众一笑就把这茬带过去了。后面的松坡将军,刘督统都是这样,一边看下来只觉得好笑过瘾。审查自然没问题,但是看过以后仔细一想:唉?那几段莫名其妙到底是为啥?松坡将军和刘督统到底是哪个?萨康南省到底是哪里?一查,才发现姜文藏了这么多东西,讲了这么个故事

现在的广电没有当年那么蛋疼了,看看当年禁了《鬼子来了》的那些条目,你会发现里面除了太过反政府的条目之外,现在都已经不设防了。 很多人觉得“啊,这个尺度怎么可能过审”,但是他还就真的过了,这虽说不算打脸,但是侧面上也能说明,我们对广电的认知和广电的变化可能存在着某些地方不接轨。

这说明,想搞事情。

里面呈现的信息量太大。

但是必须知道前因后果,在结合电影来推理。

比如姜文在接受采访时说。

《让子弹飞》上映后,网络的讨论相当热烈,关于鹅城,关于黄四郎,关于上海及浦东,各种各样的过度阐释层出不穷。面对这些解读,姜文表示电影情节并非故意设计,只是观众的自由发挥,“比如我们盖一个黄鹤楼,有人就会写‘故人西辞黄鹤楼’,也有人会写‘黄鹤一去不复返’。我觉得大家的评论,有很多其实与电影没关系。其实,就是这些人面对一个美景,怎么来写他的黄鹤楼。有些人还真就写不成,有些人就写得让你觉得已经超过这个建筑,可这个电影,本身不过就是那个‘建筑’而已。”

他这个只是拿盖黄鹤楼来比喻,我这个电影,你不知道在说什么,是不知道这座楼以前发生了什么“故事”。

那么当然会觉得,这些知道的人,是在过度解读了。

然后又把这个“故事”拆成两个“诗词典故”

比如“故人西辞黄鹤楼和黄鹤一去不复返”,这也说明,这两个典故,跟每个解读的人,只知道其中一个,就呈现出不同的解读来。

毕竟能同时知道这两个典故的人,不多啊!!!

那么一个都不知道的观众:不就把这个楼看成了一个名楼或一个普通的楼。

这个楼曾经发生了什么,就更不清楚咯!!

 

看完电影也是慢慢想到这个问题,但是想了想又觉得这不是个问题。

首先,从影响力上说:姜文固然敢拍,可是目光放远,这点在能看懂人眼里的露骨之作,惊为天人之作,且不说能看懂的人有多少,看懂了的人又能做什么,这才是实质性的东西。能看懂的起码对近代史得有点见解,说白了就是剧中“师爷”的一部分人,而或还有“六子”的一部分人,他们原来不懂么,真的未必,无关痛痒。

其次,从广电审核人员角度上讲:制度是人定的,国家愈乱,愈暗流涌动,对言论的控制才愈不揉沙子;现在是无事之年,乱世刚还没过去100年,国家底气足,这点批评和揭露又不是无脑反共之作,说得又确有三分道理,说白了就是讲革命者的客观历程。广电审核人员又不是文盲,这点气度还是有的。

最后,姜文此人是毛的半个支持者,他的作品表露的意思并不是反对太祖,而当权又有尊毛之意,因此并不触碰底线,所以其实并不是问题。

改变社会,单是看破没有任何意义,毕竟总是,言战者多,被甲者少。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