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在刚刚开始欣赏时,它所具有的那种音响的感染力太大了,它几乎能让所有听到它的人为之感动。这个时侯的音乐是非常神秘的,它具有巨大的魅力,让人着迷。不管是旋律还是歌词,甚至到伴奏的和声等等,都会让人激动万分。我们可以从喜欢不同音乐类型的人群中看到流行歌曲和浪漫情调音乐的差别。非常明显的是音乐在这个时侯对感官的引诱力太大了,特别是对那些还没有真正接触音乐或较少接触音乐的人更是如此。他们会一下子被它那或委婉的旋律或鲜明的节奏或悦耳的和弦甚至缠绵的歌词所吸引。也正因为如此,才会有很多人在这个时侯往往把音乐当作一种寄托,当作理想,当作礼物,当作远离现实的逃避,甚至当作是自己的幻想世界。
编曲中的乐器使用搭配以及和声艺术都是对旋律的艺术丰满或者再现,很多流行音乐-一人都习惯的请某几个编曲工作者进行编曲制作。这是因为这些编曲老手很习惯的抓住了当前主流流行音乐的表现形式,通过集中能唤起大家共鸣的乐器来传达情感,比如:吴庆隆总喜欢用钢琴和县月来编写悲剧歌曲,用电贝斯来描写热烈或者暴躁的一些歌曲等。但是流行音乐在主流认知同时更鼓励创新与新艺术,因此有些编曲就往往与歌曲表现情感背到而行,从而通过矛盾反差来实现艺术表现,给听者带来震撼,比如。<晴天》 。
音乐具有巨大的感染力 这种感染力不仅是对刚接触音乐的年轻人,对一个饱经风霜、历尽人间艰辛的老人也是如此。只是欣赏音乐的阶段不同,所带来的思想内容也就不尽相同了。在感性认识的阶段,你对音乐的理解还只限于感官感受。如果你在欣赏音乐中不是主动积极的,那么你也许就没法真正去领会音乐的真谛。比如《蓝色多瑙河》这首脍炙人口的名曲,在感性认识阶段,我们会觉得它十分动听,其实我们仅仅只是被那起伏的旋律和三拍子的圆舞曲节奏以及这首名曲的故事名声以及其他因素所吸引。
听歌曲,重在旋律艺术,有乐理基础的流行音乐爱好者,可以直接从理论高度上进行赏析,比如说大小调式,民族调式,节奏,曲风,流派等,比如:《东风破》就是比较简单的民族宫调式,但其中运用了民族调式所不允许的,但是在民族调式中,以现在的主流流行音乐价值观而言,这样的笔墨恰恰有助于增强音乐的表现力。这让我想起了王洛宾的《在那遥远的地方》,羽调式中的升fa是整首曲目中的情感亮点。
音乐欣赏绝不是捧着书本看,而应在聆听中对风格样式进行积累。不要一味聚焦在音乐的歌词或主旋律上,应按照曲式结构和体裁展开有方向的发散式的聆听,全面接收音乐所带给我们的信息。集中聆听往往只是将人们的注意力放在了歌词上,而忽视了音乐本身。分散聆听能最大限度地唤醒对作品的思考与感受,主动参与到流行音乐的演经过程中,并通过自己的思维与方式去理解和阐释作品。
我觉得用心听就会听出所传达出的感觉的。对于乐理基础相对较差的流行音乐爱好者而言,听音乐,听旋律,完全可以借助自己的感官感受——这是音乐初学的必备。从旋律的流畅,跳跃,玲珑等直观感觉,听觉与视觉结合的进行旋律认知,比如《七里香》的间奏中的一段忽然的旋律跳跃,从自己的感觉出发,结合视觉感受,仿佛远处一朵水仙忽然绽放在自己面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