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跟你说,好莱坞靠的是非常完整,一丝不苟的工业体系才能保证一部分好片,大部分不烂,小部分烂的情况,而工业,我们还处于初级阶段,而且没有想发展。好莱坞没有烂片吗?有的。前两天我看了《附属美丽》,导演导过《穿普拉达的恶魔》,编剧写过《华尔街金钱永不眠》,演员阵容有威尔·史密斯,海伦·米勒,凯特·温斯莱特,爱德华·诺顿,全奥斯卡阵容,整出了一个烂片。为什么会烂,很难说的上来,摄影剪辑剧本都不太差,合起来就是一坨华丽的翔。但是工业能保证本片处在可以看下去的范围之内,没有工业如何保证质量?
那为什么我们不发展工业呢?因为发展工业代表走向专业化,专业化代表一堆人要丢工作,被挤出行业。这也是为什么好多人天天到处宣传科班都是书呆子,没有实践能力,昆汀和诺兰都不是读电影学院出生的,你们这些读电影学院的都是垃圾。好多人都有类似的信仰,不相信体系的科学培训,人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章法,工业从何谈起?
为什么我要说上面的故事呢?因为沙泽勒的崛起之路完整的展现了一个成熟工业应该有的样子。首先对导演和剧本有着极其严格,但是有迹可循的筛选过程。你有好的剧本,ok,你要证明你能导演,拍个简单的短片拿个奖让我们瞧瞧。你有导演的才华,ok,你的剧本呢?就是这样反复检验,而全美有20多个重要的电影节,这些平台保证一个有才华的人不会被埋没。而如果你真的让人看到才华,大厂也不会手软。
试想在我们这里,一个默默无闻的新导演第二部片拿到2千万人民币,第3部片(还是偏文艺的片)拿到2亿人民币,可能吗?他们宁愿砸给王晶,也不会给你。因为没有工业体系来做后盾,大家都是乱糟糟的情况下,看起来还是有名的大导演靠谱些。同时,我们选才基本靠运气。除了first以外,还有哪个电影节关注新导演吗?《火锅英雄》的导演杨庆,在拍出了《夜店》以后,虽然获得了小关注,但是根本没有办法持续发展,在几个项目里都无疾而终,沉寂了7年,最后才出了《火锅》这部片。如果中间他选择自我堕落,可能行业就完全失去了一位好导演。But who cares?现在谁拍都一样啊,投资人都不关心,只要有个人挂名导演,搞个宣传,影片能上架就行了。谁浪费时间培养新导演?大家都是抱着有今生没来世进来赚钱的,行业的未来?干我屁事。
演员我就不赘述了,那些敬业的自然会投入心力为影片付出努力,很多人还是没空陪你导演瞎折腾的,毕竟挣钱还是重要的。
我们一定不要不要忽略的是电影的创作周期。一部电影从有点子开始,再开始编写大纲,创作剧本,最后筹备制作、拍摄、后期、宣传、呈现,往少的说需要一年半到两年,往长的说,筹备了七八年的《刺客聂隐娘》,拍了十几年的《少年时代》我们也不是没见过。
也别太低估从业者的水平和能力,如果他们都任性的拍自己最想拍的那些东西,观众也不爱看啊。哪个想要赚钱的搞商业片的从业者,不是冲着观众们看得懂,看的欢,愿意买账去的。
我们在2016年看到的这些烂片,他们被决策的时间,大致是在2014年下半年到2015年的上半年。除了个别天赋异禀和资源广泛的导演和制片人之外,大部分电影制片人都没法在几个月内就搞出一部电影作品来。
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华语电影这么烂,多数源自于大约两年前在北京朝阳区各大办公楼、会所和咖啡厅里聊项目的那些决策者做的决定特别烂。而他们当时的决策依据,来自于他们当年对于受众的理解。是的,普通观众在当时就是被理解成那么好忽悠,那么容易被骗钱。
所以,yolfilm的那种说法很有趣,而且挺针砭时弊的。电影就是那个时代这个社会的倒影和体现。只是,按照产业发展的通常道理而言,这一到两年的时间差所产生的电影创作者和投资决策者们与观众的隔阂,是很容易被弥合的。
张亮利用这个问题又跑出来说互联网产业的好话,显得不算得当。电影创作者又不能收到观众反馈之后,几个小时或者几天之内就打个补丁,更新个版本再上映。如果真能这样做,内容产业的人不都开心疯了。
所以,归根到底,现在烂片多,是因为2014年那阵的投钱的和拍片的都不够聪明,当然也怪市场和观众成长太快,不到两年,当年还行之有效的招立马就不利索了。
因为在中国,烂片和佳片的营收区域是一样的。一部电影,不管你是烂片还是佳片,赚的都是票房钱。都不需要去考虑长远的周边收益。票房是什么?票房是一个短期收益,在上映期的一个月内时间,快速回收。三个字:短平快。一电影在刚上映的时候,谁也不知道它烂还是好。这就造成了大部分观众在看电影的时候都是盲选,或者是半盲选:只能从有限的信息里找到该部电影的选择标准,比如演员阵容导演主创阵容,影片类型等等。至于影片质量,大家都是盲选了。你也许会说看口碑啊,看豆瓣啊。说这种话的人,忽略了两点:第一,一部电影刚上映的时候,哪里来的口碑?
一部电影,一般情况来说,上映的第一周,票房要占到总票房的一半左右。第一周时间,口碑还没有来得及发酵和扩散出去。 第二,大部分看电影的观众,并没有选片之前先上豆瓣看评价的习惯!如果你有上豆瓣的习惯你的事情,你朋友有这种习惯是你朋友的事情。大部分普通观众,并没有看电影之前现在网络上搜口碑评价的习惯。而这些人偏偏才是贡献一部电影票房份额的主力军。这就造成了,烂片很容易和好片混杂一起,甄选模式很模糊,很容易鱼目混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