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在快下档的时候才看《驴得水》,实在是有些后知后觉的。
一路看着这部电影从开画的8.1飙升到如今的8.4,6.6万人评分,已经坐稳了今年国产商业片的最高分宝座,(还有一部《舌尖上的新年》纪录片也是8.4分,1.5万人评分)到底有些感慨万千。称不上任何阵容可言的一部电影,话剧巡演几年千锤百炼的一个故事,赤裸裸的让人咋舌到不知如何过审的寓意和讽刺,一场荒诞的戏剧离了场,只留下一些难以言喻的眼泪和绝望
这到底是《驴得水》所带给观影人与众不同的感受——每个善良的人都在无边的黑暗里一路堕落下去,直到失去自由和希望。一黑到底的故事里,几乎没留下一丝闪烁星光,这大抵是除开专业的“话剧感”之外让普通观众最难以接受的事儿吧。
故事的架构很简单,演员也很少,一出悲喜剧很清楚的分为前后两个段落。五个性格各异的人集中在一所乡村的小学校开展“教育试点”,因为经费不足假报一头驴为英语老师,换取一定的工资。却不料教育局特派员想要来突击检查,如何圆谎又如何保留住学校,成为了前期剧情的主要喜剧核心点。
随着剧情的不断发展,找人冒认吕得水老师之后的负面效应才是滚雪球一样的问题堆积,而其中展示出来的,面对金钱和权势个人性格以及命运的转变,才是让人无法正视的,隐藏在心底的,触不到的另一面——
自由主义的女性终于屈服于男权主义的暴力;
热血激昂的愤青匍匐在权力和枪声的脚下;
朴实下的小心机在金钱面前被无限制的放大;
满口仁义道德的学者底线其实也可以一退再退;
幼稚天真的小姑娘总会逼着向现实低头。
曾几何时万事不懂的铜匠,在享受过尊崇和荣耀之后,也能摇身一变成为施行暴力的工具,但骨子里还是一样的自卑和怯懦。
看似活的潇潇洒洒,走在时代观前面高举“自我价值”大旗的几位主角,终于还是没有抵得过大环境下的权、钱、力。《驴得水》的黑色就是把这层皮扒开,然后告诉你,其实你的骨头没有想象的硬,人斗不过的事情太多,在“生存”两个字面前,尊严贬值的不值一提。而选择屈服的你或者他们,也终于还是成为了曾几何时最看不起的一种人。
其实,这一点也不幽默。
影片几乎是以一种强迫的手法逼着你去反思和叩问,冷血的不带任何温度。张一曼的巴掌打在自己脸上,是对男权主义的低头,更是对过往自己所坚持和秉承原则的自嘲。有人羞愧吗?并没有。不过是早先一厢情愿的幻想着在无人管辖的乡村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人,然而终于发现,不过竹篮打水皆是虚妄。
但是最讽刺的在于,张一曼受到的伤害通过自我伤害加以融化和消解,但裴魁山和铜匠在张一曼身上受到的伤害,则选择以践踏他人的自尊来满足无上虚荣。所以后来无法面对已经不再是曾经自己的张一曼自杀发疯,而其他人则能抖落一身风尘,打着“为教育为孩子”的旗号若无其事的重新开始。
从一开始驴棚着火,几个人的命运就已经暗示和注定。周铁男冲在最前面但是不知道怎样扑火,张一曼进入驴棚在最危险之处,裴魁山挖着外面的土差点填了张一曼,老校长一声令下放弃驴棚,只有孙佳想要努力救但被众人以“不懂大局”为理由拦下。驴棚走水仿佛是后面“吕得水事件”的微缩影子,就好像驴棚终究还是被销毁一样,“吕得水事件”总有人一定要付出代价,只是这付出代价的人,怕就和失了窝棚的驴一样,无足轻重了。
如果说直到结尾还有什么让人眼前一亮的,莫过于孙佳那句点题,“过去的如果就让它过去了,未来只会越来越糟”。小姑娘头也不回的奔向心中的延安,寻找“不会越来越糟”的未来,她欢愉快乐的童年时光随着散落在路上的彩色弹球一去不复还,但总还有萤萤烛火让她带着希冀一路前行。
讽刺大概就是坐在电影院前的我们,审视着影片最后几句话,依然无语凝噎。世道还是那个世道,人心依旧是那个人心,只不过大多数人都没机会经历那个环境走到那一步。故而有人扯着怜悯同情感慨当年不易,有人气急败坏怒骂故事里的不尽不实,有人为难得一出的思考性电影击节叹赏。当然,最不好的就是带着同理心去看的观众,入戏太深,冷暖自知。
在镜头的运用和拍摄上,《驴得水》并不算一部特别成熟而完美的电影,但在表演和立意上,的的确确甩今年的其他国产片几条街。螺蛳壳里做道场,一出来自乡村的官场现形记哪怕简单粗暴,但大悲大喜间仍然有不少让人思考和解读的空间。
其实作为国产观众,很乐于为一个还不错的故事买单,即便有些让人不舒服,但走出影院的一瞬间,总不至于觉得被生生骗了钱去。诚意是看的清听得见的东西,愿意用心的作品永远有自己的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