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吴天明是中国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他已经去世了,这部电影是他最后的作品。这是这部电影宣传的最大要点,据说,在发布会上,吴天明导演的女儿哭着求大家发朋友圈多多宣传。电影开始播放之前,出现了几个著名人物简短的语言访谈,国内的国外的都有,主要的目的就是介绍或者说是赞美吴天明,“电影界的巨人”“大师绝唱”。说实话,在这部电影之前,90年代出生的我真的不认识这个导演。我的问题是,这部电影真的有那么好吗?尽管电影很努力地在表现一种传统文化的崇高与没落,很努力地让观众去感受到其中的惋惜和无奈,八十年代的尊重:游天鸣父亲的向往、拜师的场景、跪了一地的子孙、百鸟朝凤。九十年代的纷纷逃离:中断的演奏、西洋的冲击、金钱的玷污、师傅的病逝、最后是断掉的手指……可是,我都知道唢呐的结局。我不知道的是,吹唢呐的人。我觉得,这是这部电影最大的硬伤,它只拍出了传统文化的消亡,却没有表现出身处其中的人的状态。比如说游天鸣情感的纠结,面对家庭压力、兄弟逃离、社会现实,游天鸣真的没有挣扎吗?电影里,这个主角却是单一和平面的。很多人将传统文化的没落与这种影片的冷清联系在一起。没有人听唢呐了,也没有吹唢呐了。这部电影的排片率和上座率少得惊人,文艺片是孤独的。
熟悉中国电影,特别是艺术电影的观众,对于劳雷影业和方励这个名字应该都不会陌生。方励毕业于华东地质学院应用地球物理专业。1991年,他创办美国劳雷工业,业务是“世界上最大的集地球物理仪器开发与销售为一体的地球物理仪器公司”。别问我这个业务跟卖地球仪有什么区别,我也不知道。方励与劳雷的名字为更多人知晓,还是因为他以文化投资人的姿态,于2000年成立北京劳雷影业,并陆续投资出品了多部文艺电影。包括王超的《安阳婴儿》、《日日夜夜》,李玉的《红颜》,以及2006年,那部全方位多角度踩红线描写那件“不可说事件”的娄烨导演电影——《颐和园》。方励投资的这些电影里,大多数都不能在国内上映,于是他也为自己挣得了一个“地下电影教父”的名号。
两个片子都值得贡献票房。不能因为《百》的冷门,认为其票房弱势,抱憾为其发声而在答案里踩踏《美队》。二者是不同类型的电影,现在拿出来讨论,不是讨论哪个优秀,哪个次之,分析对象应该是两个影片上映以来引发不同热度的现象。没有绝对的艺术片和商业片之分。所谓的艺术片,只要进入发行阶段(无论是去国际电影节参展买卖各个国家的发行版权,还是在国内电影院上映),就具备了商业性质(高逼格一点说你在卖艺术品,其实管你卖什么,只要你出来卖,就是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