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广德元年十月九日,吐蕃军占领长安。蕃军纵兵虏掠不止,后为安定民心,立唐故邠王李守礼之孙、广武王李承宏为傀儡皇帝。
郭子仪撤离长安后,先于蓝田收集了上千散兵,随即在蓝田东南的七盘造势三日,以胁蕃军不敢即往东追击代宗。郭子仪派往商州收集散兵的行军判官王延昌,至商州后见禁军将张知节引数百溃兵掠抢避难官吏及百姓资财,即厉言说之:“副帅不日即至,再纵兵掠抢,必沦与寇同!何如即传副帅令,招喻军士抗虏勤王,则功勋殊绝也。”闻郭子仪即至,张知节慌召众散兵,晓以厉害,其众不敢再掠扰,唯王延昌令是从。
吐蕃帅马重英占长安后本欲挥军东进,忽闻唐军副帅郭子仪在长安南,遂生惊惧,正欲遣兵往长安南,却又闻郭子仪屯兵蓝田。马重英不知郭子仪虚实,遂据长安,不敢即挥军往东追击代宗车驾。郭子仪于蓝田虚张声势三日,见吐蕃未鼓军东击,遂率所集千余兵往商州。
郭子仪至商州,前后所收六军溃兵及武关防卒共四千余众。见众心浮动,惧蕃怯战,年近古稀,白发苍苍的郭子仪泣喻兵众:“吐蕃背义,国家蒙难,圣上遭凌逼东幸,百姓被劫杀逃亡,我等恩沾于国,食自百姓,何忍宗庙遭焚,父老蒙耻?今国难家仇之期,乃尽忠竭孝之时,将士愿随老夫捐躯舍命乎?”众感郭子仪忠义,皆呼应,至是士气大振。
东逃至陕州的代宗,栖驾于宦官鱼朝恩的神策军营中,连下诏命征诸镇兵护驾。然而,各镇节帅闻车驾驻陕州鱼朝恩行营,且宦官程元振仍专权君侧,遂勒兵本镇,多迁延观望,不即应诏。各军镇未应诏即来,代宗恐吐蕃东击,于陕州终日难安,遂诏命郭子仪速赴陕州护驾。
郭子仪于商州接旨之后,斟酌再三,未即引兵赴陕州,上表称:“臣不收京城,无颜以见陛下!臣已集兵四千,请允先出蓝田击虏,而不赴陕州行在。臣出蓝田,则虏不敢东向危陕州,圣驾既安,何如使臣西向击虏复京师?”
代宗接郭子仪表奏后即下旨,诏命郭子仪:“出兵击虏,一应事宜,皆可先行后奏。”郭子仪接旨后,命左羽林大将军长孙全绪率二百骑往蓝田北之韩公堆,昼则广张旗幡,策马往复,擂鼓而喧;夜则分兵散众,多布柴堆,尽燃其火,是以大张声势,疑阵惑敌。郭子仪又命禁军将张知节率一千兵,继长孙全绪后,为之援应,亦昼夜大张声势。又遣人乘隙入城,寻机骚扰,以为内应。
诸将领兵而去,各依令而行。长孙全绪且引骑渡浐水,游弋长安。吐蕃惊见有唐军至,不知虚实,惊问往来百姓,百姓唬之:“郭令公自商州率大军来攻长安,其兵遍道漫野不计其数矣!”随后,长安城内城外百姓传言:“郭子仪亲率大军来攻,兵锋已至韩公堆,不日即行攻城。”吐蕃帅马重英惶恐不安之际,又得报唐鄜延节度使白孝德等唐军也已发兵而来,遂急遣兵先将所掠财物、工匠等运往其境。
郭子仪所遣入城之人,暗结数百青少,分众立唐旗于诸门,乘夜于宫城朱雀门外大街擂鼓,且呐喊喧呼:“郭令公至!”马重英惊闻鼓声及呐喊声,以为郭子仪攻入城,急命城中吐蕃、党项、吐谷浑各军集兵以敌。长安城中,一时人呼马嘶,喧闹不已。
马重英惊恐惶骇,天未明,即引众出城,仓惶西遁。降将高晖闻郭令公至,惊得魂难附体,连夜引三百骑,慌不择路,竟亡命东逃,被潼关守将李日越生擒而斩。
唐代宗广德元年十月二十一日,郭子仪自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率十五万唐军从十多万安军手中收复长安后,时隔六年,又从二十万蕃军手中完成了他第二次收复唐都长安的壮举,也由此创造了以四千散兵逼退二十万凶悍铁骑的战争奇观。
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是历史上名将如此之多,说谁天下无敌,都是言过其实。
对于郭子仪,在安史之乱中,他肯定是扭转了时局,但是同时起到扭转战局作用的却不止他一人,那么我觉得我们可以延伸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郭子仪能享有比李光弼的更高的威望?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识大局
安史之乱时,河北战场对时局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郭子仪和李光弼同时在河北大破敌军,随即,众郡县的官吏均斩杀叛军,拥护郭、李大军。
可以说,郭李联军,在彼时,是唐帝国的救命稻草。
前方战事正紧之时,后方传来了一个消息。
唐玄宗入蜀途中,在马嵬坡,太子李亨策杀杨国忠和杨贵妃,与玄宗分道扬镳。
玄宗曾对太子李亨说,天下已经是这个破样子了,我要开溜了,劳烦你在后面撑着吧,小道消息说,玄宗还暗示李亨想当皇帝就当吧。
史学家猜测:李亨心想老子不当皇帝,兵败了会死,当了,万一平叛了,老子就顺理成章是天下之主了,所以这个皇帝我今天当然要当了。所以李亨在玄宗入蜀之后不久便登基称帝。
这时,李亨面临一个重大的问题,那就是天下已然分崩离析,自己身边缺少兵马,实在无力主宰天下的实力,所以他赶紧求助郭子仪。
接到信息后,李光弼不同意回撤,他觉得前线战事正紧,现在回撤,可能会前功尽弃。
但是在这里,郭子仪的远见卓识表现出来了。郭子仪清醒意识到,在当时的情况下,将帅不能只考虑一城一池的得失,要赶紧强化中央的力量,号召更多的郡县拥护新皇帝。
所以郭子仪依然回撤。
此次回撤,给了李亨重整山河的力量,散兵游勇变成了平定叛乱的联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