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人生》你觉得它经典吗?

 2023-07-31 11:30:32 西瓜影视

如果要认真地梳理一下这部电影的剧情的话,那将是一个浩大而艰苦的工作;不管是从时间顺序或者从空间置换为准线也许都将如此。剧透的影评一般都大受排斥,因为那会让没有看过电影的人大受其害;加上了一个影评人的主观视觉,剧透的影评既影响了后来的观影者的主观观感,也会让一部有趣的电影变得乏味而平常。

  然而,这部电影也许会是一部例外的电影。不论你如何去梳理,这部电影依旧会让人惊喜;因为,它并不按平常的章法出牌。这一点跟电影的表叙技法有很大的关系。

  看这部电影,也许只能如同陶渊明所说的那样“不求甚解”。因为它并不像一般的叙事性电影一样平直,而更像一部散文式的电影一样;形散,而神不散。  电影主要是围绕着伊迪芙这个人物展开剧情的。基本还有存在有时间轴的,一条是伊迪芙回忆里的自己已经逝去的生活里所有零碎的片段,另一条则是已经接近死亡的最后时光,依旧还是零碎片段。如果我们真的要去理清从时间轴上所发生的种种事情,其实我们可以做到;只是,这似乎并不符合读散文的一般方式。

  其实我们只要抓住了“散文”的“神”,形式上的种种,也就不再那么重要了。也许,我们换一种方式去理解;这部电影所展现的所有一切,不过是伊迪芙临死之前在脑海里所闪过的零星片段,那么,我们也许就不再那么苛求了。

  所有的一切成了一个濒死之人最后的回忆,我们还如何能去苛责这些回忆如何凌乱散漫呢。真实的一切只存在于最后的那短短的轻叹,伊迪芙说,想忘记的那些不停地浮现,而想记得的一切都想不起来了。也许,人生就是这样;我们谁也不会知道,在我们死去之前的最后那一秒钟里,我们会想起的究竟是什么。而所有知道答案的人,都已经渡向往生了。

毫无疑问,这绝对是一部经典的电影;可以拿出来说的东西太多太多了。

  如果你喜欢的是音乐,那么你可以从这部电影的原声音乐入手;如果你喜欢梳理,那么你可以从剧情分析开始;如果你喜欢的仅仅只是一个性格女星作为精神偶像,那么你可以从这部电影所塑造的人物,被称为法国国宝的传奇歌手伊迪丝·琵雅芙(Edith Piaf)的性格分析分手;而如果你仅仅只是喜欢写字,那么你可以去看这部电影所有的那种叙述表达的方式。

  然而,这些都不是这部电影最吸引我的地方;纵然我也喜欢这些地方,不管是音乐原声、剧情编排、人物塑造还是表叙技法,这部电影均做得非常出色。但是最终让我眼前一亮并且大为惊叹的依旧是导演的运镜技法和剪辑师的剪辑手法。繁杂的长短镜交接,淡出效果后的过场,甚至直接用重叠的镜头从一个场景直接过场到另一个场景的切换等等都让我着迷不已;而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两个在狭隘空间里的长镜头。

  当然,也许我可以把我所说到的这五个方面都兼并在一起写进这篇文章里来。只是,我并没有太大的把握。写电影这些年,除了音乐原声之外,其它的四个方面基本上我都曾经写过;限于对音乐知识的局限性,关于电影音乐原声的文章我从来不曾写过。此其一。  还有一个方面是,那样写下来篇幅极长,也许并没有太多的人会有耐心把我的这篇文章仔细看完。于是所有的一切都成了徒劳。我不喜欢这种结果。所以,我选择了这样的一种方式来写我的这篇影评:分点分段地叙述,不喜欢看的人们可以跳过;而且除了最让我惊叹的两个长镜头之外,其它方面我就点到即止不再赘述细论了。

有些音乐;也许永远也不会过时。比如,伊迪丝·琵雅芙的那些音乐。饱满的女声、轻快的节奏以及大量描绘社会底层生活的写实;在现在来听这些音乐以及看这些音乐的歌词,像在看一本历史书。优雅而俗气,饱满而空泛,轻灵而沉重。

  如果经历过那样的一个时代,也许,没有人能不喜欢她的音乐;如果不曾经历过那个时代,也许,我们能从她的那些音乐里发现某些永远也不会出现在正史里的故事。

  音乐,穿透过时间和空洞与空间的隔绝。

  与前阵子我写过的那部《当尼采哭泣》(When Nietzsche Wept)里无处不在的古典音乐截然不同的是,这部电影基本上都是以伊迪丝的音乐为主。流行音乐;然而,所流行的并不仅仅只是一个时代。  在现在听来,没有人会把这些音乐当成流行因素,没有人会觉得这些音乐恶俗而乏味。我尤其喜欢的是伊迪芙的声音,如此饱满,强烈的穿透力让我为之震憾。

  这部电影里的大部分曲目都是当年伊迪芙的原声带经过数码修复后的音乐。用音乐来讲叙一个故事,用音乐来重现她那璀璨而短暂的一生;这部电影做得非常出色。做好这一点其实也并不太难,以景写乐又以乐写景,在适当的时候编排适当的剧情再以适当的歌词取代背景音乐;伊迪芙总在不停地歌唱,这一点也就实现了。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