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人物设置需要在好的叙事中才能完全释放其本身的能量,这部影片的叙事延续了导演斯皮尔伯格一贯的叙事风格,即运用大色块对影片进行浓重的铺陈渲染,小细节深度挖掘。而对于这部《拯救大兵瑞恩》来说,这样的叙事风格更是使得原本宏大感人的题材更显入木三分,通过影片可以看到影片对于大色块的把握有三部分:一,奥马哈登陆战;二寻找瑞恩;三,守桥战役。
第一块的25分钟对于营造整部影片的基本情节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登陆战虽然随后对于后面的叙事情节、人物关系、意志冲突都没有直接联系,但是对于强化人物性格、深化主题思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开场米勒颤抖的双手、米高吃巧克力、积臣画十字架、士兵们呕吐等镜头营造出了一种开战前的紧张和轻松,但随之而来确实强烈的暴风雨一般的进攻,开场的长镜头叙事再也难觅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战场上激烈的交火,被炸断手臂而孤注一掷的徘徊、被炸出肠子不断哀号妈妈的痛苦挣扎、被炸断身体还被拉着前进的亲密战友、炸出D1缺口后的疯狂进攻,直到最后用惨烈的代价换来的胜利,米勒上尉的两次失聪脸上浸透的血水和苍白面色的鲜明对比,这一切足可以使每一个从未接触战争的人触目胆寒,同时又让经历过战争的二战老兵回到了当年血雨腥风的年代,一切的一切是那样深刻的被记录在了每一个观影者的心中;
影片浓重渲染的第二则是以人物叙事为主,小分队的成员在路上一直在不停的争论着八个生命换取一个生命的意义,在寻找这一个生命的过程中,小分队遇到了假瑞恩、德军进攻、成员牺牲等一系列问题,米勒上尉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也在一步步向深触及,血腥和杀戮不再是影片的主角,对于生命的思考和对于救赎的深入探寻始终萦绕在整个小分队的头顶,一次次的争论换来的更加团结的解救,牺牲也不再是失去生命的简单内涵,每一条生命的逝去换来的小分队每个人内心的救赎,影片所要传达的内涵也就在这样的一个一个得死亡中被放大的传递着,这时候的思考着渐渐的从影片中的小分队成员变为每一个观影的思考者,这种转变无声无息,这也正是导演叙事的精妙之处,简单的故事情节将一个完整的人类精神世界和盘托出;影片的最后一部分也就是小分队再找到瑞恩后的守桥战役,这时候瑞恩的背后站着的就是所有跟随影片经历了1消小时46分29秒战争洗礼的观影者们了,影片的最后带给观众是思考,我想每个人当听到瑞恩说出自己名字的时候都在为米勒和他的小分队致敬,眼睛里留下的也不仅仅是对韦德和卡帕左的思念,更重要的一点是是他!就是他!
在《辛德勒的名单》让斯皮尔伯格名利双收之后,他就像突然停滞了创作的激情一般,几年的时间里都没有带来太多亮色的作品,直到这部战争巨制的横空出世,从这个浅层意义上讲,这是对他艺术事业的一次救赎。
从这部电影来说,几大色块的应用就像一颗颗重磅炸弹,在炸碎人们内心世界的同时他会用他的思维去整合观众的思维,在心灵的废墟上发出新芽,就每一个细节而言,整合把握的思维也成为最为重要的骨架,就像一开始我们看到的最为震撼人心的登陆战场面,虽然他在拍摄的时候让摄像师不要管题材,不要管内容,只需要拿着摄像机,跟着战士向前冲,但他这么说的底气是什么?就是他这一部分的整体框架已经了然于心,最终影片中展现出的每一个句子再也不是单纯的展现战争的恐怖,每一个句子都被赋予了拯救生命、拯救人类内心世界的含义。 对于导演更深层次的救赎是其思维的传承和拓展。从一个怯生生的拿着自己拍摄的短片站在环球电影公司门口等待一位伯乐的小男孩,到一位在好莱坞的金钱帝国呼风唤雨的导演和制片人,有人会说是因为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有人说是因为他艺术与商业兼备的全面才华,但是我认为真正值得称道的事这位大胡子导演的多角度审视和整合思维能力。
他的思维体系是对事物多角度观察后把握最本质的特点,选取最让人心动和震撼的场面开始,通过不同的视角将这一场面展现出来,从最小的镜头组接到整体的影片布局都是如此,中间加上不同角度、不同机位、不同长短镜头安排等剪辑要素,一部电影就这样诞生。而针对不同电影的不同主题,这个大胡子也会灵活的变动自己的整合计划,从《紫色》到《太阳帝国》,从《辛德勒的名单》到《拯救大兵瑞恩》,从《人工智能》到《慕尼黑》,最后,从艺术天才到商业巨擘,思维的救赎才是本片给导演自身最大的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