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京剧的欣赏者,以及影视专业的学生,个人理解编剧的意图,这样的内容确实很难用影视表现,对演员的考验也极大,事实证明导演表现得不算成功。首先,回答两人唱智斗的不同之处怎么看。京剧虽然有“字正腔圆”的说法,但在表现上,会因人而异。一句“苏三离了洪洞县”张君秋唱“低头离了洪洞县”没人说不对,反而还叫好。唱戏演戏,本身就是一种用自我人格魅力对于人物进行理解并再塑造的过程。这出戏里的《智斗》,不单单是几个人唱歌那么简单。尤其是那两句“态度不卑也不亢”“神情不阴也不阳”可谓是一语双关的戏中戏。在唱戏时,偶然被个把戏词切中心中之事,人就会在表现上刻意的突出,通过唱戏,表现个人的内心情感,这也是京剧的独特魅力之一。在合演戏对双方会有一种思想上的交流,表面上没有通过语言表达,实际上在彼此的眼神、动作中,双方已经完成了这样的沟通。比如在唱到某句时突出某个字的字尾,或者在某句话时,拿起来的身段都是临场发挥。“侯局长”与“高小琴”对过戏,自然能从他唱腔身段上流露出感觉的不同来判断这个人,而这种流露是最真实的。
即便你是拿过梅花奖的演员,唱的固然很好,也绝不能通过唱腔,去伪装成另外一个人,并且顶替他跟其他的演唱者合作。其次,从影视表现的角度讲,编剧的这个设置合理,并且我喜欢这样的桥段。但要表现“因性格不同而导致演戏风格不一样”对导演,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导演用了好几个手的特写,闪回的画面对比,希望能够交待清楚问题,但未免太依赖于影视技法,不懂戏的观众只会觉得你是在切两个手的动作,而不会想到你是在对比他们身段的不同。另一方面,演员又是配音。声音唱腔上的差异也很难抓。如果真要拍好这场戏,可能需要让演员在京剧上花点工夫,还要把握两种性格的人,是怎么唱戏的。总的来说,导演能做到让很大一部分人看懂,已经很不容易了。
非专业,听声音听不出来,我觉得是气场,这一出胡静演的很好,高小琴唱智斗的时候眼波流转,动作有力度,幅度大,整个人气场很强。高小凤唱的时候,很柔,不论是动作还是眼神都很轻柔而且明显心怀忐忑却假装镇定。高小琴如果有心事,大多情况是完全不落痕迹,要么就干脆摆在明面上,短叹气,搓手,扭头(比如最后侯亮平劝她考虑孩子的时候)。高小凤有心事的时候,眼神游移,还强自镇定,捏手指。一个是女强人一个是小女人…气场完全不同。剧里的智斗与原版智斗的人设不同,所以唱出来感觉不一样,具体到这两姐妹的唱,高小琴的唱淡定自若还有一股巧劲儿,唱出来的是人物,而高小凤的则如刚没学多久的学员一般唱的较生硬,唱出来的只是词儿而已,这点来说,剧组弄的还是不错的,不过陆毅同学的口型差点,压根就没个唱的样子,只是做了个表情,最可气的镜头还没回都给脸部来一特写,太尴尬了。
听不出区别,但是能猜到编剧的用意。这就跟问跪地乞讨的女大学生高数题一样,有些东西是表演不出来的,必须下过功夫的人才懂。侯亮平之前说过高小琴唱京剧是专业水平,是下过功夫的。其他人不一定会那么巧跟她下同样的功夫。果然高小凤的时间都用来学明史了。凭印象答一发,没仔细听,也许印象有偏差。高小琴的发音像青衣,高小凤像花旦,高小凤的有几个字音不准,比如“铜壶煮三江”的“煮”。其实我觉得主要吧,还是高小凤看起来比较怂。差了风情。眼神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