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为何近年发展不如内陆了?

 2023-09-11 04:27:29 西瓜影视

港影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很多优秀的大牌导演和具有票房号召力的演员离港,选择去好莱坞发展。张国荣梅艳芳等的离开代表着香港巨星时代的终结,香港那时候的巨星是真正红遍亚洲的(周润发、成龙、李连杰、王祖贤等)在全亚洲都是火的不行。不像现在的很多明星都是靠媒体吹捧出来的。还有一大批优秀的幕后制作人的离开(一个好的电影不仅只有演员、导演是关键,还有编剧、摄影、剪辑、灯光、特效呢),更是整个行业的损失。另一方面优秀演员培养跟不上,后继乏力(当时无间道的出现就是那个黄金时代最后的回光返照,反正我印象中就是这样)。原因是竞争愈发激烈,北有日韩,西有欧洲,南有泰国印度,更有好莱坞的全面冲击,加上香港本土有房地产利润吸引。在电影产业上的收益吸引力降低,投入则减少,然后投资回报少,就更加吸引不了新的人才加入演艺圈磨炼成才,然后恶性循环,还有从风格特色上来看,香港电影本来就是着眼小人物、小事件、无厘头、生活化的打打闹闹为特色的.这也是他们独树一帜的本钱,完全可以和好莱坞那些拯救地球的大片一拼.如果他们继续这种小打小闹的特色,也不会太快衰落。

香港电影作为一种文化概念,我个人认为已经是过去时了;但香港电影作为一种地域概念,它还会继续存在下去的。电影作为一种逐利行业,哪里有市场就奔向哪里是非常自然的。对于电影制作行业来说,现在的市场在内地,那么大量香港影人北上就是一种非常自然的行为,如同游牧者追逐肥美的水草一样自然。而这种人才的流动和市场方向的转变,自然会影响作为文化现象的香港电影。严格来说,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香港电影”基本已经结束了,因为连最后的守望者杜琪峰和彭浩翔都已经北上,那么剩下还在坚守香港本土文化和市场拍摄电影的重量级导演就已经可以说没有了。 但是香港电影作为一种地域概念是不会消失的,如同海派电影和岭南电影一样,它们作为中国电影基因多样化的一种保证,不但一定会继续存在下去,而且有绝对的必要保护它们的差异性存在。

香港电影的没落是整个世界范围内类型片没落的一部分。香港电影的繁荣主要依赖于种类有限的几个类型片,主要是警匪枪战片和动作片。题材取材主要就是香港这座弹丸城市。同一个类型片被无数导演反复炒来炒去,早就挖掘干净了,成了废矿。而题材又太局限于香港本土,本身城市容量有限,也没有那么多可拍的东西。观众在审美疲劳的同时面对的日趋重复的类型片,也没有开创出新的类型片来弥补。自然衰败了。好莱坞也有这个问题,曾经最黄金的西部、歌舞等类型片也是江河日下。好在好莱坞面对全世界,取材范围深度广度都是香港所不及。这几年开辟的漫画英雄就是一个极为成功的例子。香港怎么办,偶尔才华爆发还是能在老题材里出点新意,大部分香港电影人嘛,都北上内地了,希望这个更大的市场能救救它。

回头翻看一下以前的那些港片,你就明白为什么了。不乏经典,但数量有限。大多粗制滥造,时代不同了,全民文化水平提高了,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不好糊弄了。再一个,时代背景不同了,以前黑道大哥什么的听起来很威风,什么闯江湖黑社会霸气的很,事实上那些人在那个年代也确实威风过,普通人的血汗泪他们沾了不少。如今呢,再回头看看,恍如隔世,真鸡儿搞笑,什么黑社会?一群渣子而已,或者更确切地说,现在看他们,更像是看一个个笑话。在全民文化水平提高的前提下,经济形势向好,正志挣策更加开放,给了更多的有话要说,有故事想讲的人更多的机会,更多好的东西出来了,竞争更激烈了,大众的可选项更多了。互联网的普及,使大众的娱乐选项更丰富了。

电影市场的扩大,香港电影自97年以后有了更大的票房市场,但这并不意味着香港电影会由此而获得更大的发展,相反为了迎合市场,获得经济效益,香港导演们往往会拍一些他们以为我们喜欢看的然而我们却并不感兴趣的烂片,例如《澳门风云》系列。资本的流动,拍电影不仅是技术活,更是一个烧钱活。但现在很多人却并不热衷向一些文亦片投钱,反而花大钱去拍一些商业烂片,例如最近上映的《封神传奇》,花了五亿人民币拍出的是什么东西?电影人才的青黄不接,陈可辛、杜琪峰、刘伟强、吴宇森、王家卫,这些电影大佬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直拍到现在,但是香港电影自此有没有出现新的导演人才,不能说没有,至少现在还没冒出来。

时至今日,香港的经济、文化地位都已经远不如二十年前了,在亚太等华语地区的影响力自然也急转直下。而大陆作为一个强势的华语地区,香港势必要为市场妥协,进而被文化同化。即使不妥协,弱势话语群也难逃同化下场。另一方面,也确实有些为了得到而必须失去的话语情境,以及立场考量,毕竟擦边易走火。客观想想,二十年,即使香港电影依旧,你还是当年那个喜欢港片的你么?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