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战警3》口碑好不好?

 2023-09-16 00:02:29 西瓜影视

一部电影上映后,会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评论,而影评人和影迷的观点总是不能统一。从好莱坞几十年的发展历史来看,各大电影公司使用这种口碑上的分歧制造“问题营销”的概念,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一部影片想要达到既叫座又叫好的结果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比如《X战警3:背水一战》(X-Men: The Last Stand)并没有得到影评人的推荐。这部影片在“烂番茄”电影评论网站上的得分只有55(分数越高评价越好),许多影评人都将此片描述为“狗尾续貂”的代表。但是《X战警3》却是一部极叫座的影片,观众的热情势不可挡。

截止到目前为止该片在北美票房成绩突破了1.4亿美元。可见影迷对于专家或者影评人的意见并不买账。      最近几年美国电影界有这样一种趋势:影评人不分青红皂白地将好莱坞制作的主流电影批判的体无完肤,反过来他们对于小投资或者大制片厂下属的独立电影部门的电影倍加关爱。尤其是近来,只要有好莱坞大制片出品的主流电影上映,影评人就想当然地把这些影片当作攻击的目标。           好莱坞电影公司方面不但没有回避那些负面评价,反而向公众大肆宣传。这样的做法表面上看电影公司在跟自己过不去,但是从另一种程度上看,受到影评人的关注才是最终要的。电影公司相信不管影评人对影片报以什么态度,影迷都可以从这些评价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电影公司在广告中会反复强调影评对于影片的评价,强调影评人的重要性。而事实上影评人的负面评价要远比其正面评价多得多。这也使影迷习惯了影评人的常用套路。电影公司也在这种明显不平衡的状态下在影评人与影迷之间进行博弈。这是一门很巧妙的学问。       任何只要写过评论的人,不管是戏剧、小说、歌剧还是交响乐的评论,都能够体会到写负面的批评永远比赞扬或者推荐的机会要多一些。因为这样可以显示出评论者比作品的作者更高明。因此影评人为了吸引受众的目光会更加卖力地表达他们的批评而不是赞扬。

合格的影评人有能力慧眼识片,对于这些合格的专业影评人他们既不会夸大影片的实际水平,也不会一味地恶意贬低一部电影。     实际上影评人的评论和工作是要站在观众的立场上理智地审视影片。但是实际上很少有这样的影评人出现。就拿《X战警3》来说,报纸上电影评论专题的立场应该是“这部电影能够使广大的观众从中得到娱乐么?观众花钱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值得么?”       这种符合逻辑的论调,并不是影片评人在撰写评论时所喜欢的。影片人根本就不关心观众是否会受到影评的影响,他们只会从自己的角度对影片品头论足。大多数影评人的电影知识水平都高于普通观众,这些影评人观看过众多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电影。

他们花费数年的时间研究电影,以这样的强度接触电影,使得他们根本就不能够算作常规的电影观众。当电影公司在观影人群分析中提及“经常看电影的观众时”,他们指的是那些每个月能够看一场电影的影迷。而对于影评人来说他们可能每周就要看4到5部电影,在暑期挡开幕前或者电影节期间他们观看电影的频率就会更高。      普通电影观众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影片类型。而对于影评人来说还有另一方面的压力那就是他们不得不对一些自己并不喜欢的影片作出评论。看电影然后评论这是影评人的工作。尤其是遇到了这个影评人厌恶的题材或者类型的影片,那么我们普通观众能够期待的言辞也只能一些具有强烈个人感情色彩的负面批评了。     这样来看我们就能够明白为什么影评人都很厌烦好莱坞主流影片了,因为这些商业大片并不符合他们个人的口味。

从好莱坞影片的市场运作来看影评以及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好莱坞电影的市场推广过程中引用影评作为宣传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如果一部电影能够得到美国著名影评人的正面评价那么对于电影的出品公司来说都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当然并不是所有电影都能够得到如此“殊荣”。所以当著名或者一流的影评人没有对影片作出正面评论时,电影公司就会退而求其次寻求与个别媒体或者电视台关系友好的二流影评人的赞美之词。

如果实在找不到任何影评人的好评,那么电影公司只能找到那些急于出名的影评人当作傀儡,在这种情况下电影公司想要什么评论,就能够得到什么评论。甚至以前曾经有过某些电影公司创造出一个莫须有的影评人来发表评论。      这种强调影评,依靠一流影评推荐的市场推广模式,显然已经越来越不适合当下的主流电影。在过去,一流的影评人只出现在电视节目中对电影品头论足,观众很难和他们直接接触。这样一来电影公司可以用一些二流影评人的正面评论蒙混过关。但是现在有了互联网,一切就都改变了。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