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后会无期》觉得这部影片怎么样?

 2023-09-18 13:14:49 西瓜影视

 《后会无期》截止到7月29号的票房是3.64亿,光这个数字扣掉税款以及交付给电影基金和电影院包括宣发费用,以业内常说的1比3比例来算,片方可以收到1.2亿,也就是说《后会无期》已经早早的开始盈利。影片拍摄时的投资预算是3000万后来追加到5000万,两个投资方都来自韩寒的好友路金波(果麦文化传媒)和方励(劳雷影视),而方励收购的比利时团队提供的遥控无人机设备正是影片中为啥有那么多俯拍镜头的主要原因。博纳电影公司在电影后期也成为出品方,主要贡献电影的院线发行和宣传,同时博纳老总于冬给提出了3.5亿(刚好与上面的3.64亿对应下)保底票房的条件,这个保底票房的意思是指假如《后会无期》的票房因为被吸入淋逼哪怕扑街到只有1块钱,博纳都会以3.5亿票房来做分成。

  而韩寒本人并不对投资方面有多大的参与,片中唯一主观性质的植入广告是那辆大众汽车,因为韩寒本人是大众333车队的队员并夺得多次冠军,其余那些据说是无意扫到,后来官方去谈成为了赞助商和植入广告。另外两个植入广告大伙可以自己猜,三个植入广告也将成为韩寒今后电影的上限。韩寒在电影拍摄中不断打破常规,他兼任导演和编剧,但整部电影没有监制,他可以署名但他无视之,同时他本人不收编剧和导演的费用,只在电影成本回收后的盈利不分进行收成。电影只有一稿剧本就开拍了,然后永远都是临时改(王家卫笑而不语),制作方式是类似美剧那样的边拍边剪辑边改,出现问题可以即时补拍,后期只花了一个月,取景的拍摄顺序是从西到东,东极岛才是拍摄的最后一站。总而言之,韩寒在贴上作者导演的标签时首先是个集权演,像他这样的一意孤行新人导演千万不能学。

  《后会无期》的电影文本不是传统的情节剧,同为公路片并带有喜剧色彩的《泰囧》是典型的情节剧,以“囧”的态势为阶梯逐步提高戏剧性,作为喜剧电影《泰囧》的戏剧性的体现就是搞笑的夸张程度。但韩寒却是故意舍弃了电影的戏剧性,明明主角的几四次遭遇都伴有谎言欺骗和分离告别但全都以很平淡的方式结束了,而这种情绪也随之飘飘如烟。很多人都在抱怨影片略闷,其实影片的悲观和绝望是一步步加强的,从满怀希望的离开滞后的东极岛开始,先是平静的与周沐告别,接着是带着强烈不舍的与苏米别离,然后是摧毁爱情希望的“世间所有的情侣都是失散多年的兄妹”,直到最后信任终结,被骗车到两人大打出手。可以说电影从入世开始就是无限走入了悲观抑郁的氛围,但是韩寒那些标志性的段子显然摧毁了意识上累计的情绪。  韩寒有意在创作剧本的时候规避类型片的戏剧性,却忘了自己的冷幽默可是喜剧的象征,绝大部分观众肯定会因为那些金句下意识的就划入喜剧的范畴。但更大问题是电影过于依赖与对白传递信息缺少了电影化的表达,虽然摄影机横移(典型的是与周沐见面那一段长镜头),俯拍(摄影机与地面垂直的俯拍也可称扣拍),对称构图,大全景的重复出现看上去很文艺,但也只不过是韩寒努力在证明自己不仅仅是跨界的小伎俩。全片除了那颗卤蛋并没有其它的局部特写,特写镜头的基本功用就是强调某个元素,韩寒没有想到或是说尝试用到特写便是在说明他并没意识到这些由他编剧的情境里是否有真正值得突出的重点。而台词太多本该也不成为挑毛病的主因,伍迪艾伦和昆汀塔伦蒂诺的电影里都可以出现半个小时就两个人话唠却依然精彩十足,《后会无期》的问题在于台词太过想当然,有些话并不真正适用于角色的情境,但是韩寒觉得这话很有趣有点深刻就用上了,但其实观众一笑就拉远了故事的代入感。

  四段小品式的遭遇其实有荒诞的也有现实主义的,但电影又是悲观的氛围加上喜感的台词,而电影的荒诞现实主义走入悲喜剧的范畴时,由于打一开始就缺少戏剧性的掺入,韩寒选择把克制贯彻到底,但有些戏显然不适合,不然便不会有那么多观众觉得闷了。克制用的最对的地方是袁泉那一场戏,把一出狗血叙用寡淡的方式叙述,明明内心暗潮涌动还要装得波澜不惊,“喜欢就要放肆,爱就要克制”这话单一拿出来我觉得可以直接删掉,但是袁泉说这句前的短短静默顿时能让人心萎,因为瞬间把两人之间的情感态势给逆转了。而且打台球时的分镜和调度,摄影的变焦选择,袁泉作为常年话剧演员的经验让我惊喜到几乎可以忽视韩寒在这部影片中的其它过失。

《后会无期》在热火朝天的7月给我们带来了一份如冰镇可乐般的观影感受。

  阿哥冯绍峰,文艺男陈柏霖,事业迎来第二春的新晋男神钟汉良,海报上的这三位男主角,每个都打破了自己原来或帅气或阳光的形象,变身胡渣满脸,随处可见的路人甲乙丙,一袭宽容夹克加连帽衫让浓浓的“村”帅气息扑面而来,韩寒真是有点星爷风范,毁人不倦,区别在于星爷毁美女,韩少毁帅哥。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瞬间让这部电影接上了那么点地气。但是还是改变不了这部电影的本质,这是一篇略带忧郁气质的文青独白,没有太多的剧情,就像片尾曲平凡之路一样,平易近人。

  故事方面的话确实没有太多亮点,陈柏霖饰演的江河是一名普通的再普通不过的教师,因为从新分配,他要去新的地方任教,这是一段非常遥远的旅程,几乎从地图的最东边到了最西边,他的好友,冯绍峰饰演的马浩汉要开车送他去,于是,这两人在公路上的故事就开始了。看过他的小说《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这部电影多多少少有点小说的影子。马浩汉就像小说里面的大哥哥一样,在主人公心中各种牛逼,啥都知道,啥都搞的定,大家在现实生活中,总会有一两个这样的朋友,他们号称自己朋友遍天下,随便在哪个地方拉泡屎都有人送纸,放荡不羁,仿佛金庸笔下的令狐冲。而陈柏霖饰演的江河,却是一个标准的普通青年,他略带点文艺气质,没有远大的理想,他只是随着别人的安排过着自己的生活,有多少人就跟他一样,没有目标,随遇而安。韩寒的作品总是能把很多人的群像具化成一个鲜明的角色,这个角色包含了太多人的共性,我们总能从这个角色中找到自己,接着跟他的作品就产生了共鸣。

  在公路上碰到的形形色色的人,构成了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曾几何时,我们也对小时候亲梅竹马的同伴心存幻想,也在年轻的时候希望能劝说失足少女从良,我们总渴望能同笔友或者网友能有更深层次的接触,当你想想认真交朋友时,发现朋友越是了解却离得越远,而到最后,我们总是孑然一身,继续着自己孤独的旅程。可能跟韩寒是同时代的人,他得到了我们能想到的所有渴望的东西,金钱,名气,但他所经历的东西跟我们却是一样的,只是他更能将这些东西表达出来,而我们却不能,或没有时间,因为为了生存:或没有想法,因为服从安排,随遇而安。

  最后我想说,我喜欢他的小说多过于他的电影。当你看小说时,你能想象你就是马浩汉,你就是江河,甚至你还能幻想你就是这路上各种形形色色的人,当真的变成电影时,你却没有了这种想象,这应该是韩寒小说比电影更能吸引我的原因吧。  很多都喜欢拿这部跟小时代对比,我觉得没什么可比性,一部高端奢华上档次,一部低调内敛小闷骚……各有各的好。就像我前面说的,他就像一瓶冰镇可乐,喝过以后,除了那个打嗝,其他就没有其他了。

 《后会无期》最后只有江河一个人的结尾,马浩汉的经历却不得而知,那故事的戛然而止确实很有后会无期的意味。在影片最后的一场戏里,马浩汉边开车便饶有意味的说着自己对书的结尾构想,但那个小景别的空间里车子的后视镜里一直只出现坐在副驾驶的江河的脸。所以整部电影充满了韩寒精心的算计,不过这种精心的设计感也让演员表演显得刻意当然也包括台词,尤其是宾馆里逃脱那段戏为甚。不过韩寒有一点贯彻始终的让我很佩服,以往的公路片中世界观不同的两人总是会在旅途中因为遭遇而互相妥协,但马浩汉和江河却是一直是两个极端,前者是现实主义和悲观者,后者是理想主义和乐观者,影片如果真正说有矛盾带来的戏剧性就是两人世界观碰撞的那一刻。所以电影最后只有乐观者才有结局是否也在暗示韩寒作为创作者的态度?乐观大于悲观,现实主义输给理想主义?难说,因为换个思路来看可以如此解读,“呸,只有你们这些傻逼乐呵呵的人才需要happy ending,我们真正酷的人只需要留给人一个模糊的念想!”

  很多人说韩寒宣传称“听过许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但电影里却充满了心灵鸡汤,但大家都只听到了这些道理,却没有发现这些鸡汤在电影里对角色却是一点都没帮助,其实本质上依然还是反道理和反鸡汤的。“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王家卫的这句话适用电影里的周沐和刘莹莹,“有时候我遇到一个人,感觉他非常有意思,令人印象深刻,但后来就再也碰不上了,人生就是这样。”王家卫的这句话适用于苏米和马浩汉,其实此句基本上可以算作电影的结案陈词了。 人生在世,世事无常,谁知道哪个好人会与你告别,也不知道谁会突然的成为混蛋,也不确定爱上的那个是否素人渣,但无论如何,感谢你在我从小角落走向社会的的路途中无意的路过。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