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苏联派乐理教学体系?

 2023-09-25 00:42:19 西瓜影视

头条防喷:我承认有很多伟大的作曲家出身苏联。我不是学苏联派乐理出身的,但是,和我互动过的苏修派乐理教育教出来的音乐人、多半都有一种不可一世的病:他们不会接受任何五度变进(五度圈逆用)的说法、认为所有流行音乐的和声用法都是错的。他们脑子里只要被教过K46、就绝对不会承认C64(Cadence 64)也是正确的用语。我这边(在加拿大的)乐理老师还好:他只是说他的课「只讨论经典乐理」; 而岛冈让他们给东京艺术大学写的和声教材则是承认五度变进的。无论古典乐理、还是流行乐理, 都应且只应成为诸如拐杖之类的辅助工具、而不是拿来给自己裹脚缠足用的。引用圭仙人@圭多达莱佐自己的一些说法:「我在美国读研时学的和声曲式体系,到了读博的学校,跟他们差别特别大,入学考试的理论都挂了。你想想作为一个composition的phd,理论能考挂,难道还说明我水平不够么?= = 美国这边各个学校的体系差别有时候大得离谱啊,也没见谁站出来要立权威清异端什么的。」  我只说这些,而这些也无法证明日本的乐理教育体系就是绝对海纳百川的。在革命的最初年月里,有些音乐家对革命不理解而流亡国外;有的虽留在国内,但持观望态度而著名作曲家:格拉祖诺夫、伊波利托夫·伊万诺夫和格利埃尔(他们当时分别担任彼得格勒、莫斯科和基辅音乐学院院长)、卡斯塔利斯基、瓦西连科;钢琴家:戈利坚韦泽尔;音乐学家:阿萨菲耶夫;男高音歌唱家:索比诺夫;民歌改编家:皮亚特尼茨基……等人则与苏维埃政权合作,在保护和传播俄国和外国古典音乐遗产方面,在音乐教育、演出和评论等活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首先我个人不是学习苏联派乐理的, 我们必须承认,很多好的作曲家都出自苏联,比如说肖斯塔科维奇 但是苏联的乐理体系太过于注重传统的经典乐理,他们不太愿意接受类似于“五度循环”一类的音的变换规律 而这并不只有坏处,一方面他们的教学中缺少了即兴伴奏这一重要的能力,另一方面又可以看出他们对乐理的严谨(有些人对五度循环抱有怀疑态度)除了音乐创作外,苏联音乐理论研究工作也开始起步。出现了一批有价值的音乐学著作,如阿萨菲耶夫的《交响习作》、《十九世纪初以来的俄罗斯音乐》,索列尔京斯基的浪漫主义,其一般美学和音乐美学,M.C.佩克利斯的两卷本《俄罗斯音乐史》,T.H.利瓦诺娃和B费尔曼的两册《西欧音乐史》(1940),以及.、马泽尔'、.马泽尔秋林、秋林、斯克列布科夫、斯克列布科夫斯波索、斯波索宾等人的作曲技术理论著作等。

在大型声乐作品领域,产生了一些气势宏伟、史诗性的作品,典型的有达维坚科的合唱《大街喧腾》、《在十俄里的地方》,亚历山德罗夫的《斯大林康塔塔》,.普罗科菲耶夫的康塔塔《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和《庆祝十月革命二十周年》,沙波林的交响曲-康塔塔《在库利科夫战场上》,科瓦利的清唱剧《叶美良》、《·普加乔夫等》。 在舞台音乐创作方面,最早出现的一批歌剧,如《保卫红色彼得格勒》、《雄鹰暴动》、《突破》等,虽采用革命的题材,但由于艺术水平不高,很快从舞台上消失。接着出现了另一批歌剧,有肖斯塔科维奇的《鼻子》和《姆岑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又名《卡捷琳娜·伊兹迈洛娃》)、捷尔任斯基、捷尔任斯基的《静静的顿河》。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