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推销员》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2023-10-05 06:11:45 西瓜影视

《推销员》的整体镜头语言,调度,构图,运镜,基本上都与法哈蒂的《一次别离》相似,但在整体观影节奏和冲击力上却略逊一筹。看得出来,法哈蒂导演的整体风格应该是建立在于新现实主义叙事的基础上,那种对生活本真的追求,对细节的把握和使用,对演员表演的调教,都是基于现实主义的。调度和运镜很平稳,没有明显的风格化手法,也没有使用技巧性很强的手段,只是偶尔使用手持镜头拍摄增加故事的真实感。我最欣赏的,还是导演对剧本的打磨。无论是《一次别离》还是《推销员》,剧本的铺陈,人物性格的建立,故事线的讲述,都非常老道,既不会显得过于细碎,变成话唠型叙事;也不会可以简化或隐藏人物动机的建立,整体上他对故事性和冲突的把握都显得对观众非常友好,不会存在像程耳导演在《罗曼蒂克消亡史》中讲“这是拍给下世纪的人看的电影”的别扭的感觉。从这个角度也能看出,导演是一个倾诉或辩理更强于表现的人。他更希望输出一种价值观,而不是一种情绪。

看完电影第一反应就是,这真是一场悲剧。而且这样的悲剧太具体了,具体到我觉得有些不忍心看。怎么就那么巧妻子以为是丈夫回来而留了门,偏偏这时候是原来房客的“客人”来找她 ;为什么好心的朋友帮自己找了房子住却发生这样让双方都难堪的事;而最后千辛万苦找到的凶手还偏偏是一个步履蹒跚,身体状况不太好的怎么看也不像是凶手的老头;最最让人觉得难受的事明明凶手就在眼前,却因为在他家人面前拆穿他就好像自己成了毁坏别人家庭的“凶手”而让人感到一丝犹豫。相信一般内心不怎么强大的人这时候都希望丈夫不要当面拆穿老头,那样太难受了。不过高明的导演采取了一种更让人难受的方式来结束这场闹剧:让老头自身的愧疚感及自责感充满全身,以至最后自己受不了昏死过去。这样的结局让原本还可能打开心结的夫妇之间的隔阂更加拉大,妻子看了一眼丈夫,眼中略带责备,怨恨,无奈,就这样流着泪走了。

在我看来,这部影片的主要讲了,在男权社会滋养下,目空一切的男性自尊所造成的巨大破坏。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可谓是当今世界上最会讲故事的电影作者之一,他擅长通过一个突如其来的事件,将影片主人公推向生活漩涡的中心,并在主人公试图解决危机的过程中,表达对伊朗民族和社会状况的思考。法哈蒂最新的作品《推销员》连同他之前备受赞誉的《一次别离》,都可以看作“法哈蒂式叙事”的典型作品。在《推销员》悬念迭起冲突不断的故事背后,导演表达了他对伊朗社会中盲目愚蠢的男性自尊的讽刺,并为处在两性关系中弱势地位的伊朗女性们“鸣不平”。影片通过对男主角心路历程的刻画和对故事高潮部分的设计,完成了电影文本的社会批判指向。

对于电影的导演,我并不是专业人士,只能从一个观众的角度来表达这样一种观点:《推销员》的每一个镜头(注意,是每一个镜头)都相当稳健,即使电影开场摇摇晃晃的“危楼戏”,你也能很明显感觉到,镜头是那么令人安心,给人以一种观影的安全感。很多伪纪录片风格的叙事电影(比如《科洛弗档案》),或者很可能会大面积兴起的VR视角电影(比如俄罗斯电影《硬核亨利》),尽管酷劲十足,但镜头总给人危险之感,扩之到一般剧情片,也总有那么少量镜头使人产生危险感,但这部《推销员》没有任何此类镜头,从头稳到尾。它的色彩与画面也维持这种“安全感”,能令观众十分舒心。

阿斯哈·法哈蒂的电影基本都是自编自导,其剧本的功力在《一次别离》中便可见一斑,这次在《推销员》中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很多观众认为《一次别离》的剧本比《推销员》好,我觉得应该是前者在故事稳定、具有思辨意义的基础上,还留下了一丝模糊性,而这种模糊性在电影中就像一个“气口”,使观众的灵魂有自主思考的空间,这是很多观众乐于享受的,而《推销员》则将这一个“气口”收了回去,所以,你会感觉到,《推销员》的故事虽然有一种“困境”,但整体上它的情节明明白白,不需要观众自己去想象、添加。其实,我个人反而会欣赏这种“工整性”。

其实本片从房间的灯光消失的时候就可以结束了。后来的白头虽然有某种点缀作用,但还是多了一些可以的痕迹。对于这样的刻意,有点生硬的刻意人们还是比较敏感的,因此对于一片叫好的网评,还是有点不太赞同的。故事并不是很复杂,但就是这样简单的设定线索,依旧是可以有着很大的张力,有的时候片平淡如常的故事才会真正的打动人心。我们不需要一个虚幻的世界来满足自己那些可望而不可即的梦。因为有的时候我们的梦想并不会比现实精彩许多的。至少平淡的现实会迸发出无数的不可预知的可能性的。但是梦想永远都是写好了剧本。

资讯推荐